從《傷寒雜病論》探討癌症患者放化療後的臨床用藥思路
張永明1, 2, 4 林淑鑾3 陳悅生2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部1
中國醫藥大學 中國醫學研究所2
一品堂中醫診所 鹿港分院3
南京中醫藥大學 臨床基礎4
彰化縣中醫師公會~中醫內婦科臨床繼續教育研討會, 2007年09月16日, p2
摘要
2006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癌症持續高居第一位,約25%左右的人口終其一生會面臨癌症的診斷。現代醫學針對癌症治療採取四大方案,包括:外科治療(Surgery)、 化學治療(Chemotherapy)、放射治療(Radiotherapy)和分子標靶治療(Molecular Target Therapy)。
放射治療發展較快,在80年代就有了迅速的發展,約有70%的惡性腫瘤需要採取放射治療,如鼻咽癌、子宮頸癌、肺癌、食管癌、淋巴瘤等,臨床上可以獲得極佳的腫瘤控制效果並且延長癌症患者生命週期;然而,放射治療也嚴重損傷正常組織細胞,特別對增殖活躍組織如骨髓、胃腸道黏膜、生殖腺體等,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:口咽乾燥、皮膚充血起瘡破潰、白血球降低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胸悶腹痛、腹瀉、便秘、失眠、驚恐等諸多症狀。化學療法則會產生骨髓抑制、消化道、生殖系統、毛囊細胞損傷,嚴重甚至可能傷害到心臟、腎臟、膀胱、肺及神經系統等。由於毒副反應也進一步影響了放射治療的有效劑量,因此如何降低毒副反應作用成為臨床療效最關鍵的一環。
這些毒副作用可藉由《傷寒雜病論》中的經典處方來治療而逐漸緩解證候表現,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延長生命週期。本文深入探討放化療後的毒副作用反應,以及如何巧妙運用經方來治療相應副作用的臨床用藥體會和思路。
關鍵詞:放射治療、《傷寒雜病論》、經方、毒副作用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