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港時報 文稿 2002.2.1
生產是婦女朋友一生的大事,其過程也是充滿艱辛,但從中醫的養生觀而言卻是婦女體質與氣血重新調理的最好時機,若能妥善照顧則自然能遠離疾病,但如果稍有不慎,尤其在現代的繁忙社會中,不加以注意的話則往往會發生小病不斷的現象,在台灣仍流傳的俗語說:『生贏雞肉香,生輸四塊板』。意思是說:在古老醫療不夠普及的時代,如果順利生產,度過這個關卡,那麼就有香噴噴的麻油雞酒吃;若度不過,也許就得進棺材了,即使沒如此嚴重,也有可能導致許許多多的病痛而困擾一生。
中醫分析產後的疾病特點可歸納為三個方面:
(1)生產時失血耗氣,易致氣血不足,陰津耗傷。
(2)惡露未盡,易致瘀血內阻,氣機不利。
(3)產後體虛,易感外邪,易傷七情,易為飲食、房事所傷。
所以臨床常見的產後病有:產後頭暈目眩,產後手腳抽筋,產後腹痛,產後惡露不絕,產後大便難,產後發熱,產後排尿異常,產後自汗盜汗,產後身痛,缺乳,乳汁自出…等等。
針對這些疾病特點和發病機理,來談一談中醫的產後注意事項和養生觀,進一步讓婦女朋友能遠離病痛。
(一)生活起居方面
(1)注意保暖:婦女產後氣血不足,身體虛弱,故要多注意溫度變化,尤其在醫院病房中要特別注意空調溫度控制,千萬不要大意而感冒;另外,不要碰冷水,不宜用冷水洗澡,洗頭髮要馬上吹乾,不要過度吹風。衣服應厚薄適宜,避免過熱汗出過多。
(2)多睡眠和休息:睡眠充足則體力能快速恢復,另外也不宜過早過度操勞。
(二)飲食方面
(1)膳食原則:
1.忌寒涼生冷的食物:如冰品、或剛從冰箱拿出來的食物和水果,應讓其回溫後再使用,另外屬寒性的水果蔬菜,如西瓜、絲瓜、冬瓜、苦瓜、茄子、茭白、柚子、柑橘、梨子、椰子、孛薺、黃瓜、竹筍、海帶等也應減少攝取。
2.不要吃太鹹:減少對腎臟的負擔。
3.少吃酸味食物:如酸梅、醋、檸檬、葡萄柚,中醫認為酸有收斂作用,當惡露未排乾淨時,多吃酸會增加惡露排出困難,故減少攝取。
4.食物一定要煮熟,溫熱食用。
5.傷口若有紅腫熱痛,禁止吃麻油或酒煮的食物。
(2)食補原則:
1.產後一週以內:食物宜營養豐富、易消化,不宜過於油膩。如雞湯、魚湯、排骨湯。
2.產後一週以後至兩週:可以配吃麻油料理的食物,如麻油炒豬肝、麻油炒腰仔、麻油炒桂圓、杜仲腰仔湯。
3.產後兩週以後:可以開始吃麻油雞。
(3)藥補方面:
1.產後二十四小時至一週:
(1)若是自然產則於產後48~72小時以後開始服用生化湯,一日一劑,共服7-10帖。生化湯可以袪瘀血、生新血,加強子宮收縮幫助惡露排出,又有養血功用。
(2)如果是剖腹產則於產後先觀察術後情形,約3-5天以後才開始服用生化湯,一日一劑,共服5-7帖。如果腹痛厲害或惡露量少、有血塊等,生化湯要再加其他藥物來活血化瘀止痛。
2.產後第一週以後至第三週:
生化湯服完後,開始服用補血、益氣、固腎的藥物,如當歸、川芎、黃耆、黨參、續斷、杜仲等加尾椎骨或半隻烏骨雞燉,對產後腰痠背痛有幫助。共服7~10帖。有的產婦胃口不好或吃補吃到怕了,產後第十到第十四天可以用黨參、山藥、扁豆、茯苓、薏仁、大棗等燉豬肚或豬小腸與前方交替服用,增進腸胃消化吸收功能。
3.產後第三週以後:
可服用十全大補湯加杜仲、補骨脂、續斷、巴戟天、何首烏、枸杞、黃精、冬蟲夏草等濾取藥汁煮鰻魚、鱔魚、腰仔、雞肉、螃蟹或鱸魚,大補氣血及補腎以回復和增強子宮卵巢等生殖系統的功能。
(4)哺乳方面
1.餵哺母乳者:宜多進稀軟多汁的食品(湯、粥、羹)、蝦肉、豬蹄、母雞、花生、黃豆、紅豆、豌豆、黃花菜、鯉魚、鯽魚、酒釀、豆腐。
2.退乳:可用炒麥芽三兩水煎取汁,當開水頻服。
3.乳少:產後乳汁過少可以用”豬蹄海參羹”來調理:豬蹄一只,海參(泡浸幾天,去清灰色,切碎)15g,黃耆30g,當歸12g,以清水 2500ml,慢火煎至600ml,早晚作羹佐膳。連服數天。適用於血氣虛弱,營養不良之缺乳。
留言列表